欢迎来到的最新动态与游戏体验!

返回列表页

纸业知识:为什么造纸术发明于中国?这是必然结果吗?

对人类文明史作出如此重大贡献的造纸术,是在中国发明的,并逐步传到全球。这已是当今全世界公认的历史事实。最初造纸所用的原料是破麻布,而麻布由大麻及苧麻织成,这两种麻都原产于中国;其次用楮皮,楮(今称构)树也原产于中国。一个国家造纸,原料必需自给自足,而中国所用原料都是本国原产植物,南北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取之不尽。其他国家虽无大麻、苧麻,但有亚麻、黄麻等,均可织布,虽无楮树,但有别的含纤维植物资源。为什么造纸术只发明于中国而不是别的地区呢?这个问题需要讨论,此处愿陈管见。作为重大发明的造纸术,其起源决不是偶然之事,促成人们产生造纸的念头是社会上有了对新型书写纪事材料的迫切的实践需要,而这又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技术背景有密切关系。分析造纸术起源的原因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自古以来在各种书写纪事材料的竞争中,至公元前几个世纪内只剩下简牍、缣帛、莎草片、羊皮板、贝叶和树皮等少数几种材料了。这时世界上几个重要的文明起源地多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在希腊、波斯、埃及、罗马及印度等地区,战争频仍,版图不断变换,各国都处于割裂的动荡时期,既得利益者是上层奴隶主统治集团,他们只求掠夺财富、土地和争霸,对发展文教事业并不关心,广大奴隶和平民没有技术发明的积极性。因此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古典书写纪事材料足以满足社会上的需要,用不到再发明什么新的材料。这就是说,造纸术不可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只有在比奴隶制更有利于发展经济、文教事业和技术的封建制社会,尤其在统一的、相对安定与繁荣的封建帝国,才有对新型书写材料的社会需要。这就是说,就造纸术而言,它是封建制社会的产物。


产生造纸术的这个总的历史背景,不但决定了其起源地,而且决定了其起源的时间。中国奴隶制社会产生的时间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晚些,但进入封建社会,中国为早。史学界一般认为战国时中国已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而当时世界其他地区的奴隶主贵族集团还在发动战争。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征服,前330年波斯又被希腊的马其顿王国征服,前146年罗马又征服了希腊。东方的印度于前323年道到希腊亚历山大的蹂躪,至阿育王(前273~前232在位)时,印度才建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他死后又陷入分裂状态。这些古老的文明国家一个接一个地被征服、文化遭到破坏,并未摆脱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形态。不但没有发明纸的社会需要,甚至像亚历山大著名图书馆内的莎草片写本也难免毁灭之灾。


反之,中国社会却大步前进,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他统一了文字。接着是西汉,“汉承秦制”,至文帝(前179~前157)、景帝(前156~前141)时出现治平之世,社会全面繁荣,武帝(前140~前87)时仍保有这个势头。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书写材料,而人们深感缣帛昂贵、简牍笨重之不便,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廉价易得、能作为帛简代用品的新型材料,纸的发明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汉初汉字由秦代小篆演变到隶书,已接近现代字体。而经考试为官的制度也从这时开始,公私办学、讲学之风盛行,造成大批士人即知识分子队伍。统治者又提倡儒学,对古代经典的注释、整理和研究形成一个高潮。根据“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一般读书人可通过这个途径进入官僚行列。我们从《史记》、《汉书》列传中看到大批平民通过读书而增长才能,进而成为将相、百官,而这在奴隶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切也都是促进新型书写材料面世的刺激因素。


再看看外国情况。美洲印地安人用树皮打制成的tapa、huun及kamatl,之所以不能演变成纸,因为那里的社会长期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奴隶制的马雅文化全盛于4~10世纪,为时太晚,而马雅文字还未脱离文字图或至多是象形文字的阶段。只有具备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文字的较为进步的封建社会,才需要新型高级书写材料写字,正如只有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才需要用汽车作交通工具,而不是封建社会的四轮马车。因此美洲印地安人社会不可能发明纸。同样,古代埃及人能造出莎草片,也不能从莎草茎杆纤维中造出纸。古埃及字是欠发达的象形文字,与夏、商时的象形字处于同一水平,而不能与秦汉时的汉字相比。与原始文字对应的书写材料,只能是古典材料。埃及文化早已中断,所以那里不会是发明纸的地方。在地中海地区,公元前几个世纪内,各奴隶制国家争霸的结果,最后使贵族专政的奴隶制罗马共和国幸存下来,公元前不久又成为罗马帝国。西方史家告诉我们,希腊古代文明于此时已经衰落,与社会风气腐败相伴随的是缺乏教育、知识贫乏。罗马人看重装饰,却蔑视文明,对读物要求很少,大量书籍在架子上腐烂。羊皮书及莎草片书未等人去读就已朽坏。后来干脆用书籍去烧罗马的公共浴池。统治者喜欢观看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猛兽之间的生死格斗,以奴隶的残死来取乐,这同汉初诸帝推崇儒学及黄老之学、重用博士、提倡文教事业和学术研究的文治精神适成鲜明对照,因此不能指望拉丁世界的罗马会是造纸术的故乡。罗马人不需要纸,倒需用金币进口丝绸来充作衣料。书籍对罗马皇帝来说是没有用的,精锐的军团才是帝国的支柱。最初几个罗马皇帝在位时,科学的发展一落千丈。对各文明古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秦汉之际的中国具有发明纸的适宜的社会气氛。


其次,此时世界所有的书写材料中只有缣帛与纸有关联,而简牍、莎草片、羊皮板、树叶、树皮均与纸无关。因为汉字中“纸”字有系旁,而只有丝与纸二者由纯的纤维制成,虽然分属动物纤维与植物纤维,但二者在提纯过程中有某种类似性,而外观也颇类似。最初的纸正是作为帛的替身而出现的。二者均平滑洁白受墨,质轻柔韧,可折叠、舒卷与剪裁,其余材料则没有这种共性。同时在帛料制造过程中,在纤维提纯后,有漂絮一道工序,即将丝纤维放竹席上于水中击之,其中击碎的丝絮落在席上晒干取下后,形成类似纸的薄片。此过程暗含打浆及捞纸的原始动作,容易使人产生以麻絮代丝絮而造纸的技术联想,而制造任何其它书写材料时,则没有与漂絮类似的操作。制莎草片及树皮毡需要棰打,但置于石板或木板上,从未置于多孔透水的竹席上捶打,也不是在水中捶打。而多孔透水的筛状平面即竹帘,正是抄纸的关键设备,其原始表现形式即竹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画家吴嘉献(字友如,约1818~约1893)《蚕桑络丝织绸图说》画册,为光绪十七年(1891)应征入宫作画时的粉本(画稿)。其中漂絮图画出两位妇女蹲在河边,手持竹棍击打丝絮,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漂絮操作。


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早在商代,丝织品就有很高技术水平,西汉时丝绢沿丝绸之路向中亚、西亚各国出口,再辗转运到地中海的罗马。制丝前首先要择茧,取圆正的独头茧为良茧,用以作丝,织上等帛料。而将双头茧、多头茧、病茧为恶茧,用以作絮,制次等绵料。剥绵絮时,将恶茧以草木灰煮之,并水浸数日,再剥开漂洗,边洗边敲打。再将恶茧与煮茧时剩下的外衣及缫丝剩下的茧衣一起捣烂,晒干后捻成绵线或作绵絮。以上过程古书中有不少记载。如《庄子·逍遥游》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澼与撇通,即漂。絖或作纩,即絮。“洴澼絖”即于水面上击絮。庄子说,宋国(前858~前477)人有善于制不使手肤裂口的药者,世代以漂絮为职业。在古代这项操作多由妇女从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初大将韩信(约前246~前196)早年“钩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裴骃(401~473在世)《史记集解》引韦昭(204~273)注:“以水击絮日漂”。韩信在淮阴城北淮水岸边受漂母救饥之恩,已成千古故事,众人皆知。


汉人袁康(5~75在世)等人撰《越绝书》(约52)卷一又日:“伍子胥(名伍员,约前537~前484)遂行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子胥日,‘岂可得食乎’?日:‘诺?”。也讲的漂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谈漂絮时说:“凡双茧并缫丝锅底零馀,并出种壳茧,皆绪断不可为丝,用以取绵。用稻灰水煮过,倾入清水盆内,…然后上小竹弓。此《庄子》所谓洴澼絖也。”此处所述过程与吴嘉猷所绘大同小异,都包括用草木灰水碱性溶液煮沸、漂洗及敲打等操作。所不同者,古代用棍敲,而《天工开物》提出用小竹弓敲打,自然效率高些。漂絮制绵提供将纤维原料以碱性溶液煮沸和用水浸以除去杂质、得到纯纤维的经验,又提供将纤维束以水润胀、再予机械敲打使之分散的经验。这两项操作都是造纸过程的必要环节。此外,丝絮还要在竹筐或竹席上于水中漂洗和散打,难免有丝渣留在筐或席上,晒干后取下即成一薄片。它似纸非纸,却向人们暗示:将分散在水中的纤维通过多孔篾器而荐存,可无须用纺织途径形成平滑薄片。造纸术的发明正有赖于对抄纸器即多孔竹帘的利用,而漂絮用的竹席正是其原始表现形式。


关于纸的制造,除前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背景外,中国还拥有相关的技术背景,这就足以说明为什么造纸术起源中国而不是别的国家或地区。有了漂絮过程的启发后,问题在于如何使纤维薄片具有粘着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同时具有较低的成本和实际用途。秦汉之际的工匠鉴于帛简作为书写材料已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要,必定多方探索制造新的代用品的途径,而从事各种试验。最后终于发现用破麻布的植物纤维(麻絮)为原料,通过草木灰水蒸煮、漂洗、捶打,再将纤维悬浮于水中,用多孔罗面或篾帘捞起,晒干后形成的薄片,这就是纸,在这里不难看到受漂絮过程的技术影响,因此清代学者段玉裁(1735~1815)注《说文解字》(124)时说:“按造纸昉于(始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箔(竹席)荐而存之。今用竹质、木皮为纸,亦有致密竹席荐之是也”。我们只需作若干修正,即可使此说更为有力:“按造纸昉于漂絮,初以麻絮代丝絮为之,以箬荐而存之。后用木皮、竹质为纸,亦有致密竹帘荐之是也。”关键是“以麻絮代丝絮为之”,只有完成这一取代,才能制成新型书写、包装材料。


古人还发现,只要将纤维提纯并捣得极细,所制成的薄片(纸)就强度增加、颜色洁白,而这是很容易作到的。除漂絮过程的思想激发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进一步加深古人产生造纸的联想。例如当山洪暴发或江河涨水时,都会有久浸于水中的朽化植物、破布等被水冲击,冲散的植物纤维落到沙滩,滤水后经日晒也能自然形成类似纸的薄片,但强度甚小。然单靠这点还不足以产生造纸的念头,因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造纸从本质上说不是对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的模拟,而是以人工产生的机械力和化学力作用于植物纤维的产物,因此要从技术上分析造纸思想产生的动因。归根到底,还得从漂絮说起,而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漂絮是中国人特有的生产实践和技术活动。在养蚕术和丝织术没有外传以前,其他国家或地区没有这种实践,也就缺乏促成造纸思想产生的技术动因。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不但探讨了造纸术何以起源于中国的问题,实际上也谈到起源的时间问题,即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大一统之际。


伽立实业牛皮纸

免费申请价值198元的精美牛皮纸样册!

专注研发、规范生产、用心服务

联系伽立联系伽立
咨询热线 13925795720

版权所有: 本站是牛皮纸厂家,提供详细的报价,齐全的产品信息备案号【 粤ICP备10055206号-2网站地图谷歌地图

QQ咨询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技术解答服务

咨询热线

13925795720
139257957207*24小时服务热线

添加微信

二维码 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
Baidu
map